牽阿媽ê手 行台語ê路

文:A-hiân

 

沒想到我也有進軍幼教界(?)的一天,更沒想到最捧場的原來會是阿媽們。

今天是我在住家附近社區親子友善育兒園裡的第一場台語親子課,參加者就是一般會在親子館報名課程的家長。事前準備時,我估量著要面對「聽不懂台語的幼囡仔」和「不太講台語的父母」,很難想像他們的反應會如何⋯⋯

活動其實不難安排,曾經觀摩過新竹母語囡仔窟的母語閱讀活動,再加上平常共學的媽媽朋友都很會設計小遊戲,大概知道要找簡單重複性高、或小孩熟悉的繪本為材料,穿插一些動態活動,讓孩子覺得有趣好玩,然後願意試著開口說。

不過,雖然內容是為小孩而設計,但我心裡更在乎的其實是要喚起大人對講母語的意識。講台語如果被當作學才藝就沒意思了,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根本,而關於這點,大人的態度非常關鍵。

戰戰兢兢地帶著家私準時出席,結果,活動出奇地順利,週間平日帶孩子來上課的幾乎都是阿媽(今天僅一位媽媽、一位阿公),阿媽們雖然平時慣用華語也都和孫子講華語為主,但台語對她們來說太熟悉了,以至於活動完全沒冷場,因為阿媽非常投入地跟著一起唱歌、大聲覆述台語詞彙,小孩即使跟不太上,但是在大人共同營造講台語的氛圍下,每個都張開耳朵聽、也盡力跟上動作、輪流參與遊戲。

我感覺到阿媽們有開心,也現場跟阿媽們討教我不會的詞語、或交流各地講法,馬上多學了一些。(第一次知道洋蔥有人講「gio̍k-chhang 玉蔥」,蠻合理的耶,因為洋蔥煮熟真的就像玉一樣,有人也這樣說嗎?)

今天活動中我台語可以毫無顧忌地「催–落去」,整場華語翻譯不超過五句(本來很擔心大家聽不懂沒反應我要一直講華語囧),都要感謝這些超捧場的阿媽!

駐館老師從旁觀察,發現阿媽們在活動中好像回到童年一般,我也有感覺這課程怎麼好像變成是為阿媽而辦的耶~更令人振奮的是,活動結束後,平時以華語互相聊天的阿媽們通通切換成台語頻道!討論這個那個的台語怎麼講,或是彼此的台語背景。

阿媽們雖然不見得都能馬上開始跟孫子講台語,但,一位本來就稍微有在跟孫子講的阿媽,看到孫子在活動中很願意開口說(小孩平常聽得懂但不會講,我肯定阿媽是因為她平常有講的緣故,小孩聽的量越大,等到有動機開口時就能講得越好),回家前跟孩子用台語對話的比例已經變成七八成;另一位阿媽還是跟孫子講華語,不過特別問了今天歌謠的歌詞,說想要回家天天唱,還提到我自編的一首「講母語」歌裡面說「文化毋通放袂記」,我猜這句話有打到她。

這間座落於社區裡的親子育兒友善園我們本來就常去,除了因為離家近之外,館內的規劃無論軟體硬體我覺得都甚至比市立親子館還適合我們家小孩,再加上駐館老師很台語友善,即便自己講不好也努力跟我兒講台語,園長更是有心推廣,所以才會找我這個素人媽媽來開課。

園方今年的計畫是,將每週三訂為「台語日」,搭配台語親子課開課,今天算是首次實施,園長一早進館就穿梭在家長間宣傳今天要講台語,開玩笑地說講國語要罰兩毛(這邊老師和家長都很熟關係很好),雖然大家剛開始還講不習慣,不過親子課結束後阿媽之間都切換成台語頻道,證明園長溫和鼓勵的策略很正確。

在眾多有形無形的回饋中,阿媽們的反應是最大的收穫。語言真的需要環境與氛圍,明明台語是阿媽最熟悉的母語,但一到公共場合、或面對小孩,就算知道對方聽得懂也都自動切換成國語聲道,實在是深深的制約。這些長輩成長於母語大受打壓的歷史背景中,成為拋棄母語的第一代,彷彿講母語已經內建為下下之選,不禁覺得真的要透過我們來扭轉,趁著他們還在,搭起世代之間母語的傳承橋樑。

透過台語親子課,我意外發現阿媽們似乎找回講母語的自信,我家先生聽完我今天的活動分享後,更給出精準的評論:長年來背負著污名的台語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救贖,台語日的安排,讓阿媽們敢於相信「講台語沒有錯」。

註1: 本活動不透過粉絲頁宣傳因為希望能將有限的名額保留給社區民眾
註2: 如果你也覺得很棒快打1999請各友善育兒園開辦台語親子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