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零
圖:阿媽𤆬Hông(當時2Y)去動物園,教Hông動物ê台語名
我的工作常會接觸不同族的人,也常常是長者,對於自己的母語都還很熟悉。所以我在工作時,常常會聽到不同的語言: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
最近遇到兩件事,讓我印象頗為深刻:
其一:有個阿美族的小姐,平常都是媽媽陪她一起來復健,母女倆溝通時,都說著族語,雖然我都聽不懂,但我覺得能聽到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聲音真的很美好。
台灣本來就存在這麼多語言,可惜現在幾乎聽不到,只剩下強勢的華語。而華語本來應該不是大多數人的母語,現在卻變成是台灣最強勢的語言,我們仍要審視過去的歷史和政策,因為這些歷史背景,才會造就現在的局面。
有人可能會說,只說自己的語言的話,不同族的人無法溝通,而且不尊重其他族的人。但我認為,如果我們的自然環境中都能講自己的語言,從小就會接觸不同族的人,反而更能在互動中,了解對方的語言、尊重對方的語言,甚至可以找到溝通的方式。
但在華語獨大的環境中,對於別人的語言不了解,甚至出現不尊重他人族語姓名的事情,只說華語的情況下,又如何尊重其他族群的人呢?為何說華語才是尊重?這概念是從何而來,大家不妨可以一起來思考。
其二:另一個例子是一位阿媽,她是「爸爸是台語人,媽媽是客家人」的Halo族(註1),家裡平時和孩子說台語和客語,但跟孫子說華語。當我在評估時,使用台語,因病人有失語症(註2),所以無法順利表達。孫女在旁邊,一直希望我改用華語和阿媽溝通,但我仍堅持用台語。
後來那位阿媽某次復健時,遇到其他看護會說客語,阿媽竟完整說出一整句的客語,家屬後來表示,因為難得可以聽到客語,所以阿媽聽到很歡喜,就自然而然說出話來了。
後來阿媽在語言治療師治療後後,也漸漸開始說話,但阿媽大多說客語或台語,那是阿媽最熟悉的語言。而她的孫女卻不明白阿媽最熟悉的語言是什麼,一直誤以為華語才是阿媽最熟悉的語言。
其實那是阿媽為了跟孫女溝通才開始講的語言,並非阿媽最習慣、最有感情的語言啊!為什麼阿媽要捨棄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語言,而和自己孫女說著不熟悉的語言呢?
我外媽也曾說過:「講國語較高尚(註3)。」但我外媽其實也是台語、客語都會說,受過日本教育的她,也會說一點日語,但她還是認為說華語比較高階。過去的政權卻一直打壓本土語言,讓這些說著自己語言的老人家,無法認同自己說出的話,那是多麼悲哀的事情。
很可惜的,我沒機會告訴我的外媽:「講華語無較高尚,每一个語言地位攏是平等–ê,咱講家己ê話,咱就是榮光ê台灣人。」
我沒有機會告訴我的阿媽,但希望如果還有機會的人,可以告訴自己的阿公、阿媽,不需要為了講自己的話而自卑,大聲用自己的語言說話,用自己的語言跟孫子聊天。
—-
註1 :Hak-ngìn + Hô-ló-lâng(客家人稱呼講台語的人,漢字寫「福佬人」)= Halo(音近「哈囉」),用於指稱台語人(福佬人)與客家人通婚所生的後代。
註2 :失語症(aphasia)是一種言語和語言障礙所綜合而成的症狀受損而引發的。最常見的病因是由中風(CVA)所引起的。若一個人的言語或語言在四個主要溝通的語言機制中,伴隨著語言習得腦區的損傷,或在短時間內有顯著的語言衰退現象(progressive aphasia),出現一個或多個語言機制的損傷,將被診斷為失語症患者。
註3 :中華民國過往未曾法定「國語」,但於官方上實際以華語為主,後於2017年法定通過台灣原住民各族語、臺灣客家語為國家語言。
文內國語所指的為「華語」,因當時的對話背景國語仍為指稱「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