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hiân
睡前Chhat(2y6m)在床上不停碎唸:「袂使講『不要』!」
我問:「是按怎袂使講『不要』?」
Chhat:「A-chhat 講『不要』,阿祖講,袂使講『不要』,A-chhat 就講,袂當!」
我聽得懂他是在描述什麼:前幾天回屏東,跟阿祖一起生活了兩天,只會幾個華語單字的阿祖很喜歡和這個講台語的乾仔孫開講,而每次Chhat用華語說「不要」的時候(這是他唯一會使用來溝通表達的華語),阿祖就會說「袂使講『不要』,愛講『無愛』!」
我問Chhat:「敢知影是按怎阿祖無愛你講『不要』?(知道阿祖為什麼不想要你說『不要』嗎?)」
Chhat:「毋知!」
我:「因爲『不要』是華語,『無愛』是台語,『不要』和『無愛』意思仝款,毋過一个是華語、一个是台語,阿祖想欲你講台語啦!按呢你聽有無?」
Chhat:「聽無!」然後我們兩個一起笑倒在床上😆 實在是好欣賞這個小孩,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過,聊完這段五四三,他還是繼續碎念著「袂使講『不要』」,讓我想要再多聊聊這事。
因為,最近和他說「袂使講『不要』」的,不只是阿祖而已。
比如,今天早上共學時,一位阿伯對我們很有興趣,一直湊過來聊天,問小孩幾歲啊?乖不乖啊?⋯就在這時候,Chhat剛好回了我一句「不要」,這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他只不過是在表達自己的意願,結果旁邊的阿伯立刻抬高音量說:「哦!你怎麼說不要呢?不可以說不要哦!要說『好』才乖哦!」
雖然阿伯是用華語講,但我判斷Chhat是聽得懂他在講什麼的,因為他也不是第一次被路人這樣指教了。共學的當下我沒有搭理那位阿伯,阿伯沒多久也就識趣地離開,但我猜Chhat晚上的碎念和這有關。
於是我問:「今仔日你有聽著一个阿伯共你講『袂使講「不要」』著無(tio̍h–bô,對不對)?」
Chhat一如往常很認真地聽我準備開啟新的話題。
我也認真地跟他說:「別人按呢講,你毋免chhap怹(in,他們),媽媽欲共你講『你會使講「不要」』!因為,你若是有無爽快、若是有無好ê感覺,當然是愛講『不要』別人才會知,無若是你去予人欺負,足艱苦,閣『袂使講不要』,按呢敢著!?」
Chhat:「毋著(m̄-tio̍h,不對)!」
我大為讚賞:「著!」驚喜他聽得懂這段複雜的論述!「所以,會使講『不要』,愛會曉保護家己,這足重要喔!」
——
之所以會對這件事這麼在乎,是因為明白「不要」這兩字背後的重要意涵。
我想起同事曾經處理過一個案子:有個男孩,小四時每天被體育教練帶去練體育,其實是性侵,每天。
結果小男孩不願意去,媽媽看出有點怪也不希望他去,結果爸爸覺得教練很老實很有權威,一定是小孩想偷懶不想去,就讓教練每天帶他去性侵。
後來爸爸知道實情非常自責,開始長達多年的訴訟,終於說服好幾位受害者出來指證,在法律追溯期內,讓教練受法律制裁。這位爸爸每年都剪貼性侵案,作為提醒自己當初忽視孩子求救訊號、懼怕權威的嚴重後果。
這樣的故事,其實並不是個案,它帶給我們的訊息是:教孩子反抗權威是重要的。當然不是為反而反,而是,如果你覺得不自在不喜歡,一定要說出來。
如果大人一味要求小孩要乖、不可以說「不要」,其實無形中是在傳遞「順從大人才對」的價值。這麼做,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忽視了他們的聲音,從過去一直到現在,就是因為不斷有孩子因為被教育成要服膺權威,甚至家長盲信權威,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允許小孩說「不要」,對父母來說當然是很大的挑戰,但這絕對不意味著當孩子說不要就順著他,而是我們得要放棄依賴權威來要求孩子,選擇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總之就是練習以誠懇態度來溝通。
父母若習慣重視孩子的感受與意見,孩子也有機會從生活中一再練習,學會拒絕、並累積經驗去相信自己說的話是有力量的,或許才能在必要的時候保護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