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實驗班: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

圖、文_茄苳

最近台語圈家庭在如火如荼討論「台語實驗班」的可能性,也有人提到關於「孩子的華語能力怎麼辦」的問題。

我早上寫下一段話給群組夥伴,也邀請大家共同來思考。我想鼓勵所有勇敢做自己的孩子與家長。

我自己的感覺是:要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就得要秉持實驗教育的精神。

對我而言,孩子的自信心、歸屬感、保持學習熱情、有自主思考的空間自由,是我最看重的。

至於學什麼才有「未來」,不是我能說得準。未來千變萬化,我不知道什麼能力才是最有優勢?(我自己不特別重視競爭,我看重的是孩子發自內心感到幸福)

而我鼓勵孩子就讀台語班,是一種支持,我有問過她,她喜歡在台語的環境裡面學習,而且台語是她的母語,她有使用和學習的權利。

雖然現在所爭取的是走體制內,但是台語專班本身就不是完全「現行體制內」的路線。感到焦慮的家長,可能是把標準放在「華語一樣不能放掉」、「未來升學考試一樣不可以輸」、「華語的考試不能不及格」…?

如果是把標準放在:能夠適應日常生活用到的華語,其實是足夠的?就連從小在外國長大的小孩,突然回台灣讀中學,都能適應了,我相信我的小孩也可以。

事實上,我聽過孩子就讀實驗小學的家長分享,有些體制外的教育真的沒有在加強讀寫訓練,曾有小孩到六年級快畢業,連字都寫不好(錯字、不會寫、字體不工整…)。

那位朋友說,要讀體制外,就是要有這個心理準備,真的受不了就在家裡自己教。(但是!即使沒有著重讀寫,體制外的這個小孩卻具備了其他非常珍貴的能力!只能說,那間實驗學校讓每個不同的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各有風采)

至於華語孩子真的國字注音一定學得比較好嗎?

我覺得不一定,我家小孩從小講台語,講華語音量變成螞蟻音量,超級不習慣。可是她喜歡看書,目前一年級各科成績並未落後於從小講華語的小孩。

意思是,這仍然和孩子的個別差異、學習風格、習慣有關,而不是講什麼語,就一定學不好什麼。再說,我們並沒有讓小孩完全脫離華語環境,一樣都有華語課。

焦慮的家長,對於很多事情都會要求「保障」;我自己也是焦慮型的,必須經過一次次和自己對話,疏通心裡的疑慮,才能重新找回勇氣,體認到未來本來就是一場冒險。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沒有人知道,但活得精彩的人一直都是被需要的,這不用等到未來,現在也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