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奧地利新生活:語言的刺激

文:璇

 


隨著老公的學術交流計畫,今年下半年我們一家三口會在奧地利及英國各短居一段時間,抱著與孩子一起認識世界不同文化的期待,新生活與探險於焉展開。

來到奧地利後,我們就是貨真價實的外國人了,可以放鬆自在地說台語,那個在台灣一開口便成為異數、不時引起驚呼和疑問「你們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要說台語?」的環境違和感,關掉了。

在奧地利,我們被視為本來就應該說自己的話的人。

維也納市郊隨意一個離家散步十分鐘距離內可達的公園,都很厲害地一定配備有沙坑、木屑鋪面、提供不同自然材質和挑戰性的遊具。

和台灣相較之下,這裡的公園密度高而人口密度低,即使你最想玩的器材已經有人在遊戲,公園裡也總還是有其他讓人躍躍欲試的遊具閒置沒人在使用,所以跑去先玩別的、加入一起遊戲或在旁等候輪流,都是孩子情緒容易接受、能自主選擇(不用被勸導)的項目,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遊具選項多、有趣、使用者少,孩子之間罕見推、擠、搶奪的紛爭,因此雖然我事前已做好漉漉會說「我無愛耍啊!我欲轉去。(我不要玩了,我要回家。)」的心理準備,不過他卻出乎意料地,到公園後會迫不及待鬆開我的手跑向溜滑梯、主動靠近他感興趣的人們身邊打招呼,好像自然地把聽不懂對方的話認為是很正常、不必畏懼的事。

時常有哥哥姐姐靠過來想跟他玩,但這位老嬰對於被搶著抱來摟去當作北鼻,表情很無奈,也有幾次因為遊戲場上的孩子反覆想告訴他什麼,但我們猜不出對方的意思而互動不順利。

漉仔表示聽不懂別人的話很難過,後來我們便增加共讀英文繪本的頻率,當我讀自己的英語讀本時,他也在旁頗有興味地跟著聽、唸出自己認識的單字,我藉著這個過程跟他說「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語言和我們不懂的事物,但都可以學。」,同時為幼稚園可能的挫折打預防針。

我也和漉漉練習看別人的表情動作猜想對方的意思,不過即便如此,我卻無法說語言的隔閡沒有影響,能用語言向同伴描述想法和溝通遊戲規則是重要的,我既知道人的情誼可以超越語言,也體驗過話語所帶來同理、協商和引導的奇妙力量。

奧地利的環境語言是德文,但公園裡的家長多半可以用英語溝通,有時也會遇到說英語的小玩伴。

我第一次見識「環境語言」無堅不摧的威力,是漉仔剛來奧地利的第一個月,不知何故便改口叫我們媽咪爸比,讓我不禁滿臉冏字,與此同時,遊戲和睡前的自言自語,竟然出現了英文兒歌與繪本裡的句子了,我驚訝地體驗到環境語言有著不用督促要求,孩子就會自動自發練習起來的發條。

回想起他說母語的過程,也是喜歡在獨自玩耍時,把聽過的故事段落字字不漏念誦出來,看著他重演舊事,我心裡想著,養育這個以台語作為母語的孩子,我們大概有三次機會觀察他如何吸收語言,同時觀察語言如何雕塑孩子的大腦與邏輯,因為語言不僅僅是說話與溝通,也形塑了一個人的世界觀與思考方式。

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發現“不同的語言反應著該語系人民對於某些事情的重視度”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