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敏練習

圖: 小子說 “媽媽,看遮”。(手比照相機,喀擦。)

文: 璇

小男孩拼拼圖、組裝積木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常常因為想免於聽到哀號,而反射性地上前幫他排除困難 ( 因為他真的好吵啊~ ) 。克制自己不要出手,比隨時隨地為孩子踢去絆腳石,實在困難也麻煩多了。

同時,當夜間操勞家務告一段落,聽到漉漉哭聲間歇,抬頭望向樓上房間,想見老公幾番焦頭爛額哄不睡小孩,也要趕快管好自己的腿,忍住想衝去解救他倆的誘惑。對囡仔和翁都一樣,如果我做得太多,就會削弱他們面對挫折或成為爸爸的能力,當我延後等待的時間,就有機會可以看到他們解決問題的模樣,結果有時令人驚異有時可能徒勞無功,但隨著練習放手的次數多了,信任也會長出來。

兩歲前後無端哭鬧耍脾氣的僞叛逆期,轉眼間雲淡風輕地消逝,經過不計本益的無數次接納情緒和重述故事(試圖連結起孩子的左右腦),當我對漉漉提醒 ” 用哭的媽媽聽不懂,要用好聽的聲音說話喔 ” ,他變得比較快能接住和傳達訊息,假哭與崩潰的時間大幅減少,成為一個每天摸索自己和成人底線、說很多要與不要的孩子。

他真的長大得好快噢 ! 再可愛也沒有多久了,在孩子身後百般無聊地推動鞦韆一千次後,我會啟動想像力假想自己其實已養育漉仔成為國中生,再穿越時空回到兩歲時光,瞬間能夠心生憐愛繼續推下去。回想嬰兒時期一坐寶寶鞦韆就變臉哭泣的漉漉,有一天突然開始享受盪鞦韆的樂趣,要媽媽在後面一直推、飛高高,連沒有護圍的小童鞦韆也坐得四平八穩,傻媽媽目睹了一切凡人誤以為是尋常事的轉變,因而成為細數著家中孩兒日常瑣事彷如奇蹟的盲目粉絲。

想起這個瘦小孩子出生的頭兩年,我常常對照著兒童發展表確認他是否健康地成長,當有些能力指標已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達成但漉漉沒有表現出來,真使新手媽媽飽受疑問與恐嚇,但我現在慢慢瞭解這些煩惱是一種禮物,讓我得以同理他人,並且不斷磨練心臟使其驚嚇疲乏而能看淡風雲。

生活中所發生使我感覺困擾及疑惑的物事,引領我越來越認識這個觀察型的孩子,只要不強求並持續提供環境和機會,然後耐心等待他準備好就可以了。明明一歲半就身手矯健、無比享受溜長長的磨石子滑梯的漉仔,因為不願意和其他孩子推擠玩耍,有很長的時間不再溜滑梯,我一開始既困惑又驚慌他會不會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裡,但仔細想想其實他的退縮與膽怯就只是跟我一模一樣而已,表現在我身上的是看到人多的地方就轉身離去,表現在幼小的漉身上則是驚疑與觀望,相似的程度真是使我忍不住挑眉,遂安心相信未來的道路定會有脾胃相投的夥伴前來相遇相伴,就和媽媽一樣。

在遊戲場遇到其他奔跑衝撞的孩子,他仍然想走避,但鮮少崩潰大哭了,害怕到定格的時間減短,個體距離也縮小很多,甚至可以接受熟識友伴的邀請一同遊戲,我覺得共學團裡明確 ” 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 ” 的共識,以及陪他練習去和小夥伴商量或拿回被搶走玩具的過程,讓他慢慢因為體會到 ” 事情有方法可以處理 ” 而 ” 自我是可以有欲望、能被尊重的 ” ,遂逐漸長出自信和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傻媽媽不禁再次為了孩子成長的步伐熱淚盈眶。

若有一天他受到突然的大音量、狗吠或推擠而驚嚇,可能又會再次拒絕狗、滑梯或其任何原本好奇喜愛的事物,但我終於會越來越知道如何陪伴與等待的。一開始面對漉漉在公園因為其他孩子的近身而崩潰哭泣到無法被安撫,我第一個反應竟是耳膜發燙,慌張到覺得每個眼光在看我而感到難堪,現在我已經熟習了應對其他孩子與家長的方式(撥頭髮~),而當下照顧漉鹿的情緒才是重要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不知不覺越來越愛他,也不知不覺想像了心目中孩子應有的模樣,但因為漉漉不是這樣,我才意識到原來我設定了想要活潑大方、勇於探索又有自信的孩子,發現孩子與自己設定的期待有落差,從初始的驚訝 ( 或驚嚇 ? )和擔心,邁向由衷接納孩子面貌的路,我也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走。

於是這個過程既是孩子的減敏練習,同時也是媽媽的,作為媽媽,既要真心接納與相信孩子的害怕,能夠在墜落時穩穩接住他,同時也隨時在調適自己與觀察孩子的反應,當風起時遂滿懷著信心放手。終日捏著滴答響的偵測雷達,忙碌於為此盤算琢磨,終於成就了看似竟日無功的主婦生活。

讚賞每個不同於標準的面貌,因為養育孩子,而使我一面思考一面哭哭笑笑前進,以便成為更好的人。有時候我會想,心思細膩的文學創作者吳明益小時候也是這樣吧所以沒關係(咦~),我們漉漉是個無比溫柔的孩子,是總會指出青苔要我一起看的孩子,一個見我皺眉就流淚說”想欲媽媽歡喜(想要媽媽開心)”的孩子,我以後應該可以出版豌豆公主/玻璃心王子飼育手冊吧?! (挺胸~)

「不需要因為擔心或心疼而不讓孩子做自己。自閉的自己、不合群的自己,都是孩子的面貌。」一起台語野餐的媽媽這樣說。

「大家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對於如何幫助孩子,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
「一生都被傳統性別觀給困住的人,常相信遵守社會規範才能保護孩子不受世界傷害。這種想法本身就可能在家庭裡造成傷害。」
「也許為人父母最難避免的錯誤,就在於不管孩子要不要,都把自己想要的強加在他們身上。我們以自己想要卻得不到的愛來療癒自己的傷口,卻看不見自己造成的傷口。」這些是我一讀便欲罷不能的書 <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裡面,我所喜歡的句子們,順道於此紀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