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並非互斥 三種語言平衡的經驗分享


文、圖_Hsuan

前兩天,6Y3M的漉仔突然跑去看家裡牆面上已閒置一年無人聞問的台文顏色海報,獨自靜默看了一會兒,然後略帶興奮和驚奇的語氣跟我說:「媽媽我會曉讀頂面ê字–ah!(媽媽我會讀上面的字了!) 」

他遂看著羅馬拼音,迫不及待指認這些顔色之名。

雖然我本來就推想學好英語的自然發音,學台羅就跨進半個門了,但漉漉仔的進展還是比我想像的要順利很多。

我常常想知道在異地如何帶孩子學會母語,所以不時會刻意以「母語、國外、多語 」等做關鍵字搜尋,若把在海外學中文換成在台灣學台語,其實原理跟處境應該是很類似的。

身在荒謬處境的悲傷已過,力氣要用來投入正面思考,我讀到其中一篇經驗談文章,提到要用「高階的詞彙、語感、書面語、文化素養」來鞏固語言程度,作者認為海外中文教育的「聖杯」(Holy Grail), 絕對是「自主閱讀」四個字,讓我一邊做著台文小說的筆記,一邊推想怎麼帶漉漉繼續自學台語。

的確兒童台語讀物很缺乏,不容易找到足量適合年齡、閱讀能力、又符合小孩個人趣味的書給他,而他又是一個熱衷閱讀的小孩,所以我早早就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漉漉仔三歲時在奧地利住過半年,對英語很有好感,學齡前聽了很多英語故事。現在我按計畫用英文書來帶他讀有趣又能展開眼界的書、練習拼音技巧,配合學校進度用華語書練認漢字,並且讀比他語文程度更深一些的台文書給他聽,繼續累積台語字彙,在多語間借力使力,三管齊下來拼拼看,把台語撐住往上推。

讀小一的孩子,華語字彙能力進步很快,我企圖從另一個外語去找閱讀資源,這樣不但可以有很多美麗的書讀,又可以在華語強勢的環境,讓他深信多語是自然又正常的。

三語的平衡不容易,但有機會做得到,畢竟對愛看書的小孩來說,只有華語和台語實在太容易失衡了。

「台語字彙量、價值觀、自我認同感」這三樣抓住,小孩上學後台語有可能就不太會走樣,但這其中每一樣,都要下足苦工,隨時調整和觀察,也要不斷從別人的記錄思考自己的路。

果然不出我所料,反複聽大量的英語故事,花半年把免費自然發音影片看得滾瓜爛熟,漉仔就學會了自然發音,真是愉快又省心力。看完影片後,我就帶他讀他喜歡主題的英文書練拼音技巧,接著疫情期間我自顧自看台文書、台語節目來做媽媽的台文功課,當他好奇湊前提問時,跟他說幾個台羅和英語拼音不一樣之處,然後他就開始自己摸索台羅了。

我們來不及讓台文成為「我手寫我口」的書寫第一語,不過可以「無痛拓展舒適圈」。

這個月共讀完台文版的「 #小王子」,接下來預計要讀「 #大士爺厚火氣」,母語之路遠迢迢,一步一步踩穩慢慢走。

橘的黃的,這週末柿園裡的顏色好秋天,跟森林之秋是另一種不一樣的富足。美麗的顏色增加生活的欣賞角度,而每種語言裡,則述說著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這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