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豬廷啊﹝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粉絲投稿﹞
執行自己家庭的母語日已經要滿兩年了,一開始很困難,因為我的習慣都是華語,講台語變成外文腦袋,只好強迫自己用台語與家人對話,後來講台語變成一種家庭內的生活方式,有覺得跟家人更靠近一點。
特別是自己的小孩出生後,看見小孩可以跟阿祖互動,沒有語言的隔閡,看見她在台語的環境下不會陌生害怕,知道這些長輩都是家人,每當看見祖孫互動的畫面,心裡想著當初這個決定(家庭內全台語)是沒有錯的。
我對台語的翻轉,第一個是小時候幫家裡顧店的時候,因為自己不流暢的台語被客人罵:「台灣囡仔袂曉kóng台語」,客人就騎機車走了,第二個是看見自己同輩的手足與自己的阿嬤因為不會講台語沒有更親密互動,每次見面只剩下台語的稱謂和問候而已。我內心很好奇,如果是自己的小孩跟自己的媽媽因為不會台語而無法親近不會感到很難過嗎?這兩個影響有藏在心裡,默默在這兩年實踐出來,讓自己對台語有更多的感情,想因為台語,也因為小孩,想用台語認識台灣多一些。
我也把台語帶進工作中,是真的很困難,因為能讓我全台語的對話只有跟家屬和個案,很感謝日間病房的一些個案跟我用全台語,卡卡的台語也促進治療關係,真的有個案故意用台語跟我聊天,但在病房大聲用台語聊天讓我很不好意思;全台語的家庭會談是我這兩年的工作目標,達陣的案量非常少,只因為我的語言流暢度沒有很好,能100%全台語會談只有ICF(身心障礙鑑定)。
若在會談中帶入台語,家屬聽見我不流暢的台語會說他可以說華語,我都跟他說我想要練習台語,有的家屬會稱讚我,有的家屬會拜託我轉回華語(超丟臉的),我選擇慢慢講台語跟他們對話,我真的發現用台語跟家屬講話,有些隱藏的情感,文化下的情感會跑出來,特別是生活中的苦會跟疾病綁在一起、很無奈。
工作中的台語變成一種工具,搭起情感的橋樑,讓人與人更靠近一點,關心的不只是生病的家人,可以跟家屬因為台語拓展認識整個家庭脈絡。
有人問我為什麼不雙語(台語和華語),我的想法是就人的慣性,因為現在講華語很輕鬆,講台語很卡,反而容易讓自己不小心往華語前進,台語就不知不覺在對話中消失了。
我也沒有反對小孩學華語,因為我對外的語言還是華語,如果他聽見有學起來,我都會重複跟他講台語一次,基本上還是全台語對話。 今年過年,有長輩跟我說,聽見小孩叫我「阿母啊」,他覺得很可愛,我心裡想,你們(這些長輩們)小時候不是這樣長大的嗎?
—
編按:
本文作者換上「世界母語日」的頭貼時,內心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文章!
小編也來呼籲大家,歡迎將你和母語之間的溫馨故事,投稿至粉絲頁,一起來響應「世界母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