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尚樺(6/29分享會學員)
台語生活讓全職媽媽有事情做
Tâi-gí sing-ua̍h hōo tsuân-tsit ê a-bó ū tāi-tsì tsò
來自高雄的我,照理說台語應該很流利,然而因為父母沒有全台語的習慣,也未要求孩子一定得說,所以我就是那個會聽,但不太會說的囡仔。
婚後北上板橋,小家庭從一寶到兩寶,身為職能治療師的我,深刻覺察自己需要更多的家庭時間,於是決定暫時放下那個得同時兼任職員與媽媽的角色,延長育嬰假,單純先把兩寶媽這個角色練習好,讓生活能有點喘息。
育嬰假的生活有一點幸福,偶爾也有一點乏味,隨著二寶的成長,發現生活需要更多的刺激——在朋友的推薦之下,「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6/29的台語路分享會,讓我的育兒生活產生了不小的改變。
先分享這次去參加活動siōng tuā(最大)的三個觸動:
1-Tâi-gí在芬蘭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中,因為發音困難度高,而被認證是最推薦嬰兒時期接觸的其一gú-giân(語言)。我想就是一個越早刺激突觸發展的概念吧!
2-經歷了殖民後,對文化傳承的影響。其實講台語若是不了解便可能誤解,就跟喝母奶一樣(老師的這個舉例實在是太深得我心了,身為四年多的母奶媽媽立刻被圈粉)。
3-大部分國家阿公阿媽和孫子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但,台灣卻不一定是。結論,自己的語言請自己傳承。
這三個觸動讓我當天回去立刻決定調整家庭語言使用狀況。
原本家庭語言使用狀態,大概是98%的華語,剩下2%是爸媽悄悄話、陪大寶練習幼兒園台語唸謠、以及偶爾冒出的台語歌和詞彙。(阿公阿媽跟孫子講話也幾乎自動轉換成華語)
曾經看著朋友《 OT 莉莉當媽媽 – 治療師團隊》堅持使用全台語育兒,覺得無比欽佩,即使認同,但卻沒有在自家努力過。
在分享會之後,我們夫妻做了些改變。
先生是北部人,但原生家庭多使用台語,加上工作需要,先生台語還算溝通流利,而且常常能講出許多我這打狗囡仔完全沒聽過的台語。
於是我們:
1-依照分享會建議,對當時一歲三個月的二寶,立刻轉成全台語。
2-對當時四歲的大寶,盡量使用三明治法「台語-華語-台語」對話,原本很少給予平板使用,改成定時提供可愛又簡單易懂的「馬鈴薯狗」及歌曲活潑又容易琅琅上口的台語鹿繪本,以及增加接觸布袋戲的機會!(布袋戲出場詩可是大寶的台語入門呢!)
目前實施3個多月的成果是~
1-二寶幾乎是無痛轉銜唷!目前對台語跟華語都能理解!而且時常會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理解唷!
2-大寶目前時常會主動問「OOO的台語怎麼說?」、「OOO(台語)是不是OOO(華語)的意思?」、偶爾也會主動用台語單詞跟我們對話唷,例如:你是我的最愛!
3-因為媽媽自己不輪轉,所以常常講話前要先「停」下來思考,或是要查一下字典發音。最大的收穫就是不會衝動發言,哈哈哈哈哈~也明顯減少喊小孩的頻率了XD
4-除了開始緩一下再發言,對環境逐漸養成「多留意」的習慣,看到招牌想一下台語怎麼說、翻繪本也會想一下台語怎麼說比較順暢⋯不僅僅是讓生活似乎有「慢」了下來,更是增加了「覺察」的習慣!
5-由於平常生活環境似乎台語量不多,所以決定一起參加共學,增加台語伴。目前固定跟隨新莊「台語食育親子灶跤」,資深學長姐們都很流暢,對我自己最大的幫忙是能問到不少用詞的台語怎麼說,例如:溜滑梯、揹背包。以及得到更廣的台語活動機會,包含各種大寶愛的布袋戲及劇團表演的資訊、及台語親子友善的生態活動。
現在帶孩子在外面互動,偶爾會有一些人聽到我對孩子說台語會好奇詢問,我都會趁機分享我對孩子說台語的原因(上面提到聽分享會的三個觸動),說完也常會收到對方的肯定,期待能有越來越多人一起重拾台語習慣。
最後,感謝台語路分享會及後續的共學參與機會,讓台語重新用不同的力道,浸潤/進入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