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日本晟養台灣囡仔

圖、文_Sio̍k-î
[Guá sī tsiâ 我是誰]
我是個台日家庭的平凡婦女,兩個小孩(4.5y,2y)台日雙母語。大學主修日語,上班一段期間後到東京念碩士,成家就業,至今1/3的人生在日本。在小孩出生的10多年前,我就決定要教小孩台語,接觸了不少外語後,我更相信只有母語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Tâi-gí sim-kuann-thâu 台語心肝頭]
2000年代進大學選了台灣文化學程,第一次接觸了台語文真的是充滿衝擊,那份衝擊不亞於大一時聽本土派教授台語演講不自覺目屎流。記得那堂課不到十人,老師簡單花一小時地解釋了台語羅馬字拼音規則,丟了一句「台灣人就是無法用母語寫作文才會沒文學家」,之後那課就是滿滿地台語文賞析和同學們的創作。(才上一堂課大家就開始寫作想想真是神奇🤣
在學校華語,生活台語的成長背景下,總以為台語敘事要比華語要能表達感情和理念,比較「tsin 真」。不只在語言表達的豐富性,也有許多地理歷史的含義。
[ bó-gí tshuì-tsi̍h 母語喙舌]
從小帶大的阿媽忽然過世後,在台北的生活的我彷彿失去對台語連結。偶爾回家和父母講話,才發現自己連「sun-á(孫仔)」和「sún-á(筍仔)」都唸不出來。出社會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台語越來越模糊,遠到好像已失去的親人。來日本第一年曾參加個國際交流會,當我試著想用台語發表時卻不時蹦出日語,這時才知道母語的舌頭已被華語日語侵佔。
[ūn-miā 運命]
還好,留學期間遇到一對用台語的天使夫婦,讓我看到同年齡間很自然台語對話的(後來才知那對夫婦是大kha)。結婚時,台文書寫能力還是離離落落(li-li-lak-lak),但毅然決然在婚禮程序表用了華日英台四語。除了為了參與來賓,也盼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也能讀懂這份文件。
[kuat-sim 決心]
2019年小孩出生時我請了半年育兒假。跟朋友有了線上讀書會,同時也參加海外的線上台語讀書會,這半年終於開始學習(標準化的)讀寫,同年度也是國家語言法的第一年,公視台語台也成立。重拾母語路上很多巧合,hó-lí-ka-tsài這20年間台語一直都還沒被遺忘。只是,當初的那些朋友走若飛(tsáu ná pue),檢定,講師,母語老師,大小文化活動等破關斬將,早以完全看不到車尾燈的境界😅
「thiáu-tsiàn 挑戰」
或許有人好奇在海外怎麼教母語?很抱歉地說,在海外傳承母語可能要比在台灣更不受干擾。這幾年我於公於私暫住台灣時,除了瘋狂參加台語活動和課程外,週邊總有許多干擾和質疑。那華語呢?!在台灣怎麼可能有不會華語的存在?!還有網路上對台羅仔正字正音的批判,實在是「人leh食米粉你leh huah燒」。
[tâng-tsê kiânn,kiânn khah hn̄g 同齊行,行較遠]
到目前,兩個孩子如我期望和努力,用很「sûn 純」的台語跟我對話。儘管我自己也受華語影響,孩子會說「siû-tsuí tî (泅水池)」更勝於我說的「iû-íng tî(游泳池)」也會自然地把question 轉譯成「pì-bi̍t 祕密」(我直覺question是華語的問題😅
一路上我最大的收穫是回台灣時的參加各路共學團,和有志家長們(台台家庭/台日家庭)也在東京圈組織了親子「tshit-thô thuân 𨑨迌團」。從小沒當過班長沒做任何領導工作的我,竟然會因為選擇母語而有更寬廣的人生路,原來,每個人都可能改變社會。
「ǹg-bāng 向望」
隊友原則是支持母語(無論台語或華語),但以前也常酸老大日語能力不好😭雙語家庭的前幾年就是「話若欲講透機,目屎是掰袂離。 Uē nā beh kóng thàu-ki, bak-sái sī pué-bē-lī 」。還好老二彷彿新生代AI多語輸入即輸出,證實多語妨礙溝通只是一時的疑慮。
如果海外家庭大家都說讓小孩從小雙語(中文+本地語)有助小孩大腦發展,為何台灣社會卻不去灌輸小孩珍貴富文化本土語言?卻只去追求華語/英語兩個外來種。
而我目前除了於私𨑨迌團和台文的粉絲頁經營,於公創造回台工作的機會,隊友更鼓勵成立國際交流組織壯大台語的能見度或翻譯日文書成台語書籍。哎唷,想kah肥朒朒(puî-tsut-tsut),摸著一支骨(k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