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家庭經驗:想透過台語跟孩子分享世界

圖、文__A-Juē

台語路記事

我在老婆開始懷孕的時候決定跟孩子全台語講話。我老婆本身是念幼兒語言發展的專業,因此對於我的決定十分支持,但是她對我有一項要求:就是得把台語練到可以順暢和自然地傳達自己的意圖跟情感。因為嬰幼兒的感知能力其實是很敏銳的,如果我在對話中有些遲疑,孩子其實是很容易發覺的,所以我得盡可能縮短腦袋想的跟說出話的時間落差。我大約有兩年半可以準備到我女兒進入一歲半開始的語言爆發期。

我自己的背景是兩歲半以前只會講台語,但從學齡之後就很少講台語。聽是聽得懂,但只有在逢年過節回阿公阿媽家的時候會講台語。父母之間會台語華語交互,但是對子女都是講現代標準漢語(下稱華語),我想這是大部分1980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經驗。

我在2011年到美國念書之後,遇到許多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愈發覺得語言對於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與形塑是非常重要的,而對我來說就是台語。

找回台語我是從台羅著手,讀書搭配「講台語當著時」的影片,花點時間把拼音系統弄懂。接著就是大量聽台語、閱讀、查字典,就像小時候在學語文一樣,絕對會進步得飛快。我開始打視訊回家的時候都用台語跟爸媽對話,聽到沒聽過的用詞用語就記下來,遇到不知道怎麼講的詞就查字典查網路。

因為我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對她講台語,所以也沒有什麼轉換期的壓力,反正剛出生的時候常用的詞彙話題不外乎換尿布吃奶打嗝,總是一直在講反覆的內容,絕對是愈講愈熟悉,也養成對孩子就是講台語的習慣。現在反而要我對孩子講華語顯得很彆扭,覺得面對她就是得講台語。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要開始唸故事書,觸及的領域愈廣了,更要認真查字典查資料,而這個時候台語路裡的家長們分享的圖卡彙整就很實用了。

我女兒目前兩歲四個月,還沒去上美國幼稚園。因為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加上爸媽對話還是華語居多,所以講華語的比例還是高一點,大概6比4,但是阿爸混的時候就會講比較多台語。而且有些詞彙她會很自然講台語,例如tsia̍h-pá, tshit-thô, sàn-pōo, thǹg-pak-theh 等等。或者我問她說「阿爸叫伊啥物?」,她就會再用台語說一遍。

或許是因為在美國的關係,我沒有遇到那種與女兒同輩的孩子們全都在講華語的壓力。走在外面的時候,也很自然就會跟女兒講台語,反正外面多的是不是用英語對話的家庭。

我很幸運的是爸媽跟岳父岳母都很支持,所以之前回台灣的時候,長輩們也是或多或少會跟孫女講台語,至少讓我女兒相信這不是一個只有阿爸在講的語言。而長輩們的對話就像是一個大寶庫,我也從中學到許多本來不會用的詞彙。

我目前覺得最吃力的部分是選用適切的動詞與形容詞,名詞反正最差可以直接用英文帶入。因為台語裡面其實有很多幼路的動作,此外又有各種排列組合ABB形容詞,因此想要學習選用恰當的動詞跟形容詞。倘若有動詞跟形容詞大辭典就好了(偷敲碗)。

我常覺得,與其說是希望孩子會說台語,不如說是我自己想要透過台語來跟孩子分享我的世界。我給她接觸到台語的機會,讓台語成為她的母語、變成她成長的養分。至於她長大之後會不會選擇繼續使用台語,我沒辦法強求,就像我無法替她決定未來一樣。但我希望她能感受到台語在我們家人之間的緊密連結與溫暖,讓她講台語的時候就想到家人,就像我講台語的時候就想到我的阿公阿媽。

我也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台語家庭的孩子們願意對話的長輩,讓他們感受到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人講台語,這是一個很實用、很有趣,有很多豐富情感與歷史文化的語言。

台灣本成就是一个多語ê島嶼。行台語路那像咧耍鬥圖,愛一塊一塊甲in鬥–去lì。向望到囡仔大漢ê時陣,開喙講家己ê母語是一項足輕鬆閣四常ê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