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創意

文:A-hiân

連假回娘家,晚上洗完澡後,A-chhat(2y3m)嘩啦嘩啦地,把外婆收藏的三大桶「大白葉仔(tōa-péh-hiòh-á,銀葉板根)」種子通通倒在地上,每倒ㄧ桶就興奮地喊:「哇~足濟(chē,多)!」,同時抬頭看看我,似乎在等媽媽會有什麼反應(顯然他也知道這是個小搗亂)。

我一邊附和著他「哇~」,一邊心想,這時要是板著臉孔說出「呴,等一下要撿喔~」之類的話未免太不識趣,一邊又盤算著要怎麼在被外婆看見之前收場。

得到默許的小孩,先是把果實踢地到處都是,然後再縱身撲倒進滿地果實,陶醉在當中打滾,像小豬滾泥巴一樣,超快樂。

我一邊讚嘆小孩玩耍和享樂的本事,一邊看著地板上跟隨果實一起被倒出來陳年灰塵碎屑,忍不住碎念了幾句:「足垃圾(lah-sap)ê呢!」但小孩的遊戲興致完全沒有被影響。

陪他玩了一陣子之後,我感覺差不多夠了,也有了解決的靈感。默默搬出吸塵器問A-chhat:「你欲吸(khip)塗跤無?遮足濟塗粉仔(thô͘-hún-á,灰塵)呢!這台吸塵器(khip-tîn-khì)並(phēng)咱厝–lí ê 較重喔,你敢欲試看覓?」

熱愛模仿大人做家事的小孩當然躍躍欲試,但吸塵器一直撞到地上果實,所以我提議:「咱先kā果子抾抾(khioh)起來。」然後,問他:「抾起來愛囥(khǹg))佗位啊?」小孩立刻撿起果實往籃子裏丟。

這種詢求意見式的問句,通常都會讓他很樂意回答,無論是以語言或直接行動。相較於「直接命令(比如:請你把果實放進籃子)」,我猜,因為比較趣味(有一點挑戰性)、能讓他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你看,我知道放哪裡喔!),所以往往不會得到反對和抗拒。

然後呢,他當然沒有自己收完,我跟孩子的爸也不是雙手抱胸在一旁監督進度,而是一起趴在地上撿。小孩每撿完手邊的幾顆就會宣布「抾(khioh,撿)了矣!」然後站起來指揮「媽媽抾!」XD,我則是掃出滾到椅子下的果實,然後指出「這桶滿矣!」「哇~這桶閣足少呢!」小孩就又蹲下來繼續工作。

曾有朋友說,媽媽都懂得很多哄小孩的「話術」。而我想說,這其實是我們在育兒生活中嘗試「跳脫慣性反應」的創意。

指責(怎麼弄這麼亂)、制止(不可以玩)、恐嚇(等一下被看到你就慘了)、催趕(快點收)、命令(撿到籃子裏去放)、甚至khau-sé(是你丟的欸怎麼變成我在撿啊?),或許是我們從小累積的經驗,但同一件事,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收場。

如果,大人能夠體會小孩的玩心、不過度放大搗點小亂的嚴重性、不預設小孩是故意找你麻煩或待會不願意收拾⋯⋯,就有機會發展出新的方法。這次,我不但照顧了他的需求(想搗一點蛋、想玩耍、想吸地板),也兼顧了我的壓力(要恢復原狀的需求)。

當然啦,靈感和完美的收場也不總是會出現,媽媽還是常常需要承認自己拿小孩沒輒,必需老實修煉「轉念」與「協商」的功夫,不然,這時期怎麼會被稱作「terrible two」呢!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保有一些不跟著一起terrible的能力,跳脫慣性,降低親子間的拉扯與壓力,讓生活多一點輕鬆和趣味。

#台語親子ê酸甘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