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ê雙語毋是我ê雙語

最近「雙語教育」在家長圈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聽說某補教業教師的粉專上,也鬧得沸沸揚揚。阿華師曾說:「若講tio̍h一層代誌,叫台灣ê爸母做啥in嘛願意去做:彼就是予家己ê囡仔受好ê教育。甚至叫in放棄講家己ê語言in嘛願意。」
(如果談到一件事,叫台灣的父母做什麼他們也願意:那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有時甚至叫他們放棄說自己的語言也願意。)

當整個台灣在討論的雙語是「華語」與「英語」的時候,你是否忘記了,當初是什麼逼著台灣人放棄了自己的語言?是什麼逼著我們忘了「華語不是我的母語」?

共學團的茄苳媽媽帶著突破異溫層的想法,鼓起勇氣留了言:

『一點想法與您分享。

本土語言的消失,有一個主因就是他們從教育、就業、公家機關等等,正式場合退出。

以台語來說,當今只講台語的人有辦法當律師、當醫生嗎?似乎很難。光是考試就沒有台文這個選項了。

可是,台語一直都上不了檯面嗎?不是這樣的,在台語被禁之前,許多台灣的知識份子(醫師、教授、老師⋯)都是講台語⋯

因為歷史的緣故,如今本土語言在社會腳步站不穩,使得許多本身母語是本土語言的人,也放棄把自己的母語教給下一代,「學了找工作又不能加分」、「不會講也不會怎麼樣」。

我們在路上,很少聽到大人對自己的小孩講母語的,對吧!

偶爾講幾句,不能算是語言還活著。語言必須在生活當中實際大量使用。否則,像拉丁語,會有人引用,或是用來表演,可是卻甚少在生活中的對話實際使用了。

這樣的發展,讓人感到遺憾,也很可惜。每種語言都有它背後的文化資產、脈絡、世界觀。

曾經,台灣是有著多元語言和文化的地方啊。當漸漸只剩下單一的語言,是否文化變得薄弱,與土地的連結變淺,看待事情少了很多可能性,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以原住民來說,我個人是非常欣賞他們各自相當獨特與大自然永續共存的智慧,還有他們身在台灣這片土地特有的生活方式所產生的藝術美感⋯。如果這樣的文化消失,我會感到痛心。

所以,讓本土語言逐步回到校園,是讓語言正常化的第一步。本土語言,也可以聽說讀寫,也可以用來談論知識或各種話題。

一種語言站起來,不代表其他語言得倒下,大家選擇共好。

不是強迫所有人什麼都要學,而是讓大家有得選擇。

以英文來說,世界各地很多人使用。不過,在歐洲,卻不會有人因為講了英文而放棄自己的母語;事實上,一個歐洲人會講好幾種語言是很平常的事。

或許,這也是他們豐富多元文化得以傳承的原因,而且有助於對不同文化的接納、包容、平等看待。(當然,他們也經過了非常不容易的歷史變革,才到如今的樣貌,而我們正在經歷的會不會是類似他們的某個階段?)

多元語言還能讓小孩變得聰明(運用身體較多部位發音、語言切換、聆聽閱讀多元語言書籍等等),會不會創造力更好呢?(創造力來自豐富的文化基底)

現在,講母語已經無罪了,實在沒必要自己放棄了多元語言的可能性啊。我想,如果本土語言不走入校園,還是只有走向可有可無、逐漸消亡的命運。』

你也曾經覺得「算了吧,孩子到了學校就不講台語了,我何必堅持得這麼辛苦」嗎?或是曾經落入「華語是大家共同語言,比較容易溝通」的論述窠臼,忘記脆弱的母語環境正在崩塌嗎?這裡還有一群我們在努力著,當你堅持得累了的時候,就來這裡看看吧。

#雙語政策
#你的雙語不是我的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