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一把鑰匙,開啟通往根源的路

文/圖:A-iông(台語路共學團員,台語共耍召集人)

 

我算是在半個台語環境裡長大的,因為和阿公阿嬤一起住,大人之間都用台語夾雜日語溝通,但對於小孩,卻都轉成非常標準的華語,只有阿爸一人,堅持盡量用台語跟我對話,有時候甚至故意說聽不懂華語,要我用台語慢慢地表達。

印象中,幼稚園還是國小的我,得慢慢用彆腳生硬的台語,在昏黃燈光下講著今天發生的事情,雖然吃力,但卻是愉快的經驗。也有幾次曾被父母親的朋友笑我台語不標準,不過那已經是中高年級的事情了,倒不是羞愧,但就慢慢地把母語收起來,只有在與阿公阿嬤說話時才自然釋放。

當媽之後,早在大寶還是嬰兒時,我就有意識地用台語對著咕唧咕唧的小生物聊天、講繪本,也提醒隊友盡量跟她說,只是,我們都停留在大人對孩子講台語,彼此之間卻用華語的滑稽現象,實在很彆扭。說起來,我的生活經驗裡幾乎不會和平輩用台語聊天,即便有,也僅止於笑鬧打屁,資訊的交流幾乎等於零。

在這樣與隊友共同的努力之下,孩子的頭一兩個字彙是台語的「無」、「無愛」。只是,隨著育嬰假結束,大寶一歲三個月時去了托嬰中心,即便請老師可以多跟她說台語,但畢竟是大團體,華語宛如洪水一般襲來,家裏的「紅龜粿」即使唱了一遍又一遍,還是被稀釋的好淡好淡,唯有老師小朋友喊她的小名,是每天最常聽到的台語。

下班後的我,總在推著娃娃車回家路的上,盡力用台語和她聊天,也不知道在轟隆轟隆的車流聲中,她聽進了多少,但至少「月娘」、「暗矇矇」、「gâu早」等等詞彙,她是先以台語認識的,我也幾乎確定,孩子能聽懂我用母語表達的句子,但其他時間,精疲力竭的我,仍忍不住偷懶,用我最輕鬆方便的語言和她說話。

阿爸總是虧我們,和自己的孩子講台語,夫妻之間卻用華語溝通,多麼奇怪。他也依舊維持以前的作法,和孫子說母語。

直到二寶出生滿四個月後,我將大寶(2y5m)從托嬰中心接回來自己帶,開始了全職一打二的生活,事情有了轉機。學妹阿零邀請我參加台語路共學,當時我雖然擔心自己還沒全台語,也不會讀寫白話字,但還是鼓起勇氣去了。

去年九月第一次和台語路共學的媽媽們聚會後,我仍在躊躇。兩個自我懷疑的點:一是,我只有一年多的時間能和她們日夜相處,即使我這一年努力地跟她們全母語,但當我回復職場、孩子們上學/送托之後,排山倒海而來的華語刺激,一下子就淹沒了母語,這豈不是白作工嗎?二是,我可以像現在這樣混雜著講也很好吧,至少小孩聽得懂,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啊!我自我安慰的想。

直到真正深入了解台語路共學,和其他媽媽們聊天時發現,原本自認台語不差的我,根本無法好好的跟年齡相近的媽媽們聊天,甚至覺得有點尷尬不知道該說什麼。

回家後,和先生好好談過想和孩子全台語這件事,先生毫無異議的表示支持,原來他剛好看完一部TaipeixTED影片,並開始思考「我會用台語解釋我的論文嗎?」我們一致認為,不能光是會用台語喇低賽,還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會講」台語。

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全台語之路。很感謝的是,身邊的家人也一起支持,尤其是常上台北幫忙的婆婆、小孩最愛的姑姑,都傾全力跟孩子說台語(結果大寶的台語被認證是台南腔,我也被以為是南部人哈哈)。

由於孩子幾乎都聽得懂,我很快的把開口說設定為短期目標,希望她能用台語表達需求。

一開始,我還需要用台語覆述,請她再說一次,我也試著都用台語唸繪本,但孩子很快就能把華語語句轉成台語(當時她華語的發展已經可以說完整的句子了),也慢慢融入共學團體,經過兩個月,孩子竟然就能全台語了。

如果有親朋好友問,怎麼不早點讓小孩學英語啊?我們家的神隊友就會說:「你希望她很會加減乘除但卻看不懂應用題嗎?」我們都覺得,思考邏輯比學會幾種語言還重要,能用母語學習自己的文化更是珍貴。

以前的我可能會鼓勵別人「加減講」也沒關係,多少接觸一些台語詞彙也不錯,但越是深入去認識語言發展、沈浸式學習,越是想對以前的自己吼:「少在那邊自我安慰了!」我們會嘲笑中英夾雜的說法不倫不類,國台夾雜的語句也很難讓孩子學會真正的臺語啊!

現在,每次回台南,看到孩子跟阿祖順暢的聊天,台語的流暢度比我還好,就覺得非常欣慰。

即使今年就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她終究會選擇自己的方向,但至少我留了一把鑰匙給她,那是通往根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