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英行不行 10

圖、文_Sím, Ínn-hong

我在台北長大,華語雖然不是我的母語,但卻是第一語。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包括求學、交朋友、談戀愛…,它都是我腦中的聲音。年屆三十時來到美國留學,然後工作,並在廣大的異國土地上遇到了一些台灣鄉親以及後來的丈夫時,我才慢慢的把台語找了回來。在我們第一個小孩來到世上時,我想起很多小時候的種種,突然對於台語不再是許多台灣人的母語這件事感到痛心起來。於是決定開始作出一些努力。我相信一個家庭的力量雖然微小,但也能讓台語距離「被復育為母語」更近一點。

作為海外生活的新手媽媽,我曾在一些台美人的社團群組中爬文、發問有關語言教育的問題。收到的幾乎都是「能守住中文就偷笑了,不敢想別的」,更多的是「連中文都守不住,小孩上學以後就只肯說英文了」。雖然可以同理他們遇到的困難,但我又無法相信有那麼困難。畢竟台語在台灣的大量消失是政治力的緣故 – 何況有些家庭還是能守得住呢,而美國永遠也不會有那樣的反作用力,不管對哪一種語言。

於是我擬定了一個粗略的目標:弱勢語言優先。因此在美國這個環境中,順序將會是台語、華語、英語。台語既是母語也是三種語言中最弱勢的,因此育兒初期必須做最密集的灌溉,也就是盡量隔絕其他兩種。

從長女出生起,我們就只對她說台語。這對於習慣華語思考的我來說也是一個容易上手的起點,畢竟和嬰幼兒交流的話題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最低的。於是無論生活日常還是共讀任何語言的故事書,我們都以台語進行。並且,我們沒有送小孩去托兒所,也不請保姆,以便將夫妻能夠和孩子互動與說話的時間最大化 – 老公是全職爸爸,而我在大學教書,因此這部分只要我排課集中就可以做到。於是長女的最初幾年彷彿生活在台灣(而且是沒有華語本位思想來干擾的台灣),她一歲之後便開始放送各種可愛的娃娃台語,甚至有年代感的台語歌如「滿山春色」 – 使初為父母的我們感到享受。我們每年放假回台灣時,也常吸引路人來搭訕詢問:「小孩說台語好可愛!」「我也要跟我孫子說台語!」偶而也會遇到這種的:「我真的很難對小孩說台語,我的頭腦裡就是無法覺得小孩聽得懂台語。怎麼會這樣呢?」無論如何,這些交流讓我覺得自己為陌生人提供了美好的樣本,或至少是一種可能性。

到了兩歲時,長女已經能用豐富的語彙表達自己,因此我覺得是時候為她介紹華語了。我們所居住的美東小城市中也有一些台灣家庭,因此孩子能從和他們的聚會裡得到華語的交流。加上巧虎、中文佩佩豬等華語影視資源,長女很快的懂了這個語言。由於兩歲仍算年幼,為了不要讓華語吃掉台語繼續發展的空間,我計畫把接觸面限制在閱讀、少量的影視娛樂,和偶一為之的社交場合。其中閱讀是我最積極輔導的部分。考量華語閱讀資源非常容易取得,加上她未來的環境中,華語要走的深遠也得靠自主閱讀。我在她兩歲半左右開始教她認字。這個有些早的時間點是為了讓她在進入小學前有足夠的時間上手中文閱讀,它的發展空間也才能不被更強勢的英文吃掉。

很多人說自己的小孩最難教,但也許我的運氣不錯,從來不覺得這是問題。由於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媽媽其實是很有辦法經營出小孩喜愛的學習氣氛和找出最適合他們的方法。加上家中就是學習的現場,時間的利用可以最有效又沒有負擔。長女的中文識字過程進行得快又順利,不久之後就能透過這些字,用華語來重新認識已經熟悉的中文書了。不同於以前台語說書的無限發揮,此時的親子共讀是一個字一個字念給她聽,再搭配台語解釋和討論。就這樣,到了她四歲時已經可以看懂大部分的繪本,五歲時已經能獨立閱讀初階章節書。從此,我在華語方面的輔助就已買書為主,她則走在我計劃的自主閱讀的學習之路上了。

到了四歲半,她正式進入了美國的幼稚園。過去我曾聽許多移民說「上不到一個學期就把中文忘光了」,便以為英文會在孩子入學後神奇又快速的盤據他們整個腦袋,因而在四歲之前對英文做了一些現在看來是不必要的圍堵。當她進入校園後,我才發現幼兒在初入英文環境時所受到的挫折感和對社交的影響和我剛成為留學生的那時並沒有差很多。幸好那是個混齡環境,她得以從更幼齡的孩子中找玩伴。加上幼兒天生的可塑性,她五歲時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有了更接近自己年齡的交往對象,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閱讀了。

有一天,學校邀請了兒童劇團的說書人來講「Froggy Gets Dressed」這本童書。女兒非常喜歡,一回到家就急著轉述給父母聽:「伊ê媽媽就huah『四腳仔~!四腳仔~!』…」我把那本書找了來,看到了她生動的台語翻譯的原文,覺得非常感動。此後她也總是把學校發生的種種翻成台語給我聽。很多人遭遇到的「上學幾個月就只會/肯講英文了」也一直沒有發生。因此我推測發生那種狀況的原因或許不在於上學,而在於開始上學的年齡太小、母語還不夠穩固,加上家長擔心孩子上學適應問題便輕易在親子對話中摻入了英文,破壞了已經建立的母語聲道吧。

長女四歲半的時候,次女出生。對於這個孩子,我們除了延續「弱勢語言優先」的原則,也改變了做法 – 更早讓她接觸漢字。那時她才兩個多月大,也就是還在只接觸台語的階段。因此我便用台語詞彙來介紹漢字。這麼做的目標並不在於讓她即刻學會台語閱讀 – 何況坊間也很難找到台語的寶寶讀物。我的作法或許算是一種實驗,看看是否能更早開啟她閱讀識字的開關,順便測試我是否也能有辦法讓嬰兒愛上這種活動。

很令人振奮的,當時兩、三個月大的次女一看到字卡搭配熟悉的台語詞彙就笑開了。從那時開始就幾乎沒有間斷過的作為每日飯後的小活動(她相信那是娛樂)。

次女也在兩歲之後認識了華語。由於疫情限制了社交,她只能靠少少的巧虎節目去理解這個語言,所以大約花了半年。期間我也隨著她的進展漸漸在平日認字活動中也加入了華語。而她先前所認識的大量的台語漢字在此時成為學習華語的鑰匙,使華語階段的認字更快且順暢。如今兩歲八個月的她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字庫,並能閱讀一些簡單的繪本了。

(學習過程的一些記錄:https://youtu.be/8QnXeQBfFw4

綜合說來,我的分享是將台語作為母語,並以它為基礎來學習其他語言的過程和考量。亦即,華語和英語都是外語。以台語目前的處境和資源而言,這是我所預期比較能夠在孩子的成長中長期經營的辦法。所以我們夫妻能做的就是讓台語持續而固定的作為親子聲道,並且注意每一個語言接觸面的平衡,例如在母語夠穩固之前盡可能延後孩子進入強勢語言的環境。

最後,如果在台灣生活的話,我想我會在華語、英語的優先次序上做對調,即台語、英語、華語,以避免讓華語吃掉了其他語言的空間。當然,在台灣的環境,學習英語的資源和機會遠比在美國學習華語更好,因此作為第二順位的語言或許也可以不那麼早開始了。

#台英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