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為家長的台語能力不好,需要和孩子台語華語「濫咧講」,應該怎麼「濫」才好呢?

感謝「莊子儀 臺灣師大國文系博士候選人」、「語言治療宅 SLP Nerds」提供語言學、語言學習的相關資料。

採訪編輯:阿菱

因為過去的教育影響,大多年輕一代的父母輩台語能力可能都不是太輾轉,也沒有台語讀寫的能力,加上教育、媒體都以華語為主,台語沒有跟上時代,與時俱進,許多詞彙找不到台語的說法。

我們能理解,對許多父母而言,和孩子全台語是相當困難的事。如果真的實行有困難,無法實施全台語,難道就要完全放棄和孩子講台語嗎?或是台語華語濫咧講,結果孩子只學會一兩個台語詞彙,像是:「燒燒、ne-ne、跋倒、硨倒」,這樣,孩子算是真的學會台語嗎?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台語,最重要的應該是提供語境,而且台語是相當重視語境的語言。語境是一種溝通時的接收氛圍。

舉例來說:像台語人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如:「你咧創啥?」,會無法確定它的意思,要依賴當時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身份、上下文、氛圍等等,才能確定「你咧創啥?」是什麼意思。

要塑造出台語的語境,建議敘述時所佔的比例,要超過5成,最好7成。若是對孩子說話,一般的日常用語,如:吃飯、洗澡、玩樂,對父母來說,相較之下門檻較低,生活中也經常使用到,可以先從這部份開始轉成台語。

若是遇到不會講的情境,或是講繪本遇到不會的詞,父母都可以嘗試先用自己的話講,若當下情境真的來不及查字典或是不知道如何講,是可以用華語或其他語言先取代,或許有人會擔心,這樣混著說,是否會造成孩子對這些語言產生混淆?

根據語言學的理論,對於在多語言環境中生活的人及多母語人士而言,經常會出現多語言互相轉換的情形,稱之為:「跨轉語言」(Translanguaging)。

多語的使用者永遠都是多語思考,只是會依情境和說話對象,抑制不需要的語言訊息,並從自己會的語言中,挑選語意最貼切的詞彙,所以有時候穿插不同語言,更能表達意思,或顯現文化的認同感。沒辦法真的像切換鍵一樣一次只用一個語言思考,在使用語言時,很自然就會出現多語言混用的情形。

就算只說著一個語言,其他語言還是下意識地在腦中打轉,如同表面只看到海浪,不代表底下沒有暗湧。

參考文章:
跨轉語言(Translanguaging)
1、
https://www.facebook.com/slpnerds/posts/522600865145631?__tn__=-R
2、
https://www.facebook.com/slpnerds/posts/240382300034157

這樣的敘述方式會看到,一句話包含不只一個語言的詞彙或特色,這是雙語者不分年齡,都會出現的正常現象,也是成人應該示範的一種語言能力之一。

那何時會出現轉換的適當時機呢?

1、 說話的對象已知是A語言比較能溝通。
2、 更能表達意思。

那在和孩子講台語的情境中,即是句子本體、敘述方式使用台語,當台語真的找不到適當的詞彙時可以使用的時候,可以選擇用華語、英語、日語來取代。

例如:過去台語有許多來自於日本的外來語,即是當時新興的物品,還沒有台語的詞彙,像是:壽司(su55 sih33)、方向盤(han33 too55 luh),則用日語取代,後來慢慢演變成台語的外來語。

若是真的有心想要和孩子撿回台語,但台語能力還不足時,建議家長可以先以混著說的方式,敘述時,台語的比例盡量達5成至7成以上,遇到不會的詞彙可先用其他語言取代。

如果有餘力的父母,可以慢慢學習台文讀寫,培養查台文字典的能力,也可以自創新詞。接著,一步一步往全台語邁進,讓台語這個美麗的語言能傳承下去。

若是擔心自己的台語能力不夠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則可以參加台語共學或是自組台語共學,幫孩子創造更多的台語語境,父母也可以在共學中增加自己的台語能力,和孩子一起把台語撿回來。

有說永遠比沒說好,我們能理解大多數家長在全台語的困境,期望大家能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一條台語路,讓我們一起「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