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圖、文_Suan-san

近日幾個平時不太討論本土語言的粉專突然討論台語來,例如自稱台派但是生氣別人跟他講台語、或是覺得自己不會本土語言也是愛台灣。

平日不講本土語言也愛台灣,當然是能夠成立的,但是你能不能說清楚你愛的是台灣的什麼?文化嗎?你認識台灣文化嗎?又,如果語言跟國家認同無關,那為什麼俄烏戰爭要討論語言、為什麼香港人杜汶澤想融入台灣就先學台語、學台文,他還公開說過「消滅一個民族,先消㓕他的語言。」

很多事情,身在局內的人反而看不清。

也許很多人看到這邊會生氣,認為自己被指責了,但是,不會講本土語言,或很多人是會講但日常不願意使用的狀況,這並不是在這個環境下某一個個體的錯,而是整個系統的問題。

這些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本來可以得到什麼,或是失去已經哪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在義務教育中沒有機會認真學一種以上的本土語言,所以我們也喪失了好多深入認識自己的族群,以及其他族群的機會,於是,我們根本也不敢說我們認識台灣的文化。

有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也不好過,我們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例如,只是陪孩子讀一本繪本,明明把字讀出來就好,母語家庭首先要想辦法翻譯,翻譯不出來就要花時間金錢學拼音才得以查字典,又因為人生中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所以往往只能翻譯出差不多的意思,「信達雅」只能堪堪摸到「信」的邊。台語家庭跟Kidsread敲碗出台語點讀繪本也敲了三年才有一套(3本)呢…

再舉一個例子,對華語家庭來說,要使用公家機關的資源很容易,只要去附近的圖書館就可以輕易聽到志工講華語故事;走進博物館就可以聽到華語導覽。但台語家庭,一樣有繳稅,但這些都是沒有的,也許一封一封的建議信可以打動某個博物館來一個台語導覽,但大部分是石沉大海。

之前朋友間閒聊說到台語媽媽大部分都會開車,大概跟台語活動的稀有很有關係。就只有少數地方能有台語資源,要想辦法到達呀!

這還只是學齡前的困境,上義務教育之後整個腦袋都以華語思考,更是沒辦法避免的。

我不想悲情,但是當了四年的台語媽媽就被打擊了四年還要樂觀,我常常覺得我們這群人真的很M。

如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那我們現在的華語教育,讓孩子裝載在靈魂的是什麼文化呢?

真是好想要有台語學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