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楚的腔調,亂七八糟的濫摻講, 有著我自己的追尋在裡面

文:Huī-ú

✅講台語當著時:認識台語的腔調差異 2017.9.21:
https://youtu.be/Nvo3Z4_b7mE


看完這個影片莫名覺得很激動 XD
雖然早就知道台語有各地腔口差, 雖然早就知道自己台語不好, 腔口濫摻講, 可是過了三十年我終於知道原因了。


因為我的爸爸跟阿公講一種口音, 我的媽媽跟外公外婆講另一種!


小時候只有跟阿公阿媽才講台語, 不過因為幾乎只跟爸爸這邊的阿公、阿媽比較有機會相處,所以主要習得的是爸爸這邊的腔調. 只有某些單字是媽媽教,才會學到另一種腔 (但因為是跟平時常用字完全不重疊的詞彙, 小時候不會意識到這是屬於不同的腔)
回媽媽那邊的阿公阿媽家, 因為時間很短, 加上自認台語不好, 所以即使覺得那裡的台語聽不太懂, 也會歸因於自己不會講、加上每個地方有不同習慣口音,而沒有想過是整組的腔調差異。「如果我會講正統的台語,聽起來或許也是那樣吧」小時候的我多少是這樣以為的。


只有爸爸那邊的阿媽跟姨婆,一開始就知道她們來自鹿港,鹿港腔不一樣,所以會特別區分。


離家唸書後,我幾乎不講台語二十幾年了,只有逢年過節、每年難得一兩回遇到阿公阿媽時說上兩句。


一直到有小孩。
我決定我們的小孩應該要 #學我們自己族群的傳統語言。
說一種阿公阿媽阿祖、先祖們聽得懂的語言。(這樣拜拜祖先才好保佑啊!!)
我開始了全台語之路


當然會遇到很多不會的字。
第一選擇,是回家問媽媽。我想要傳承媽媽的語言。
於是,成年之後新學的字、重新確認發音的字,是跟媽媽學的。跟小時候從爸爸那邊阿公阿媽學的,不是同一組。


爸爸不常在家。問台語的第二選擇,是問爸爸那邊我的阿媽,是目前輩份最高的長輩。阿媽會介紹,一般是怎麼講,她們鹿港是怎麼講。(對,阿媽嫁給阿公後不住鹿港很久了,平時也幾乎習慣不用鹿港腔。)

介紹的時候,不免還是調侃一下自己的鹿港腔。小時後聽著這樣的調侃大概覺得有趣,現在的我卻有點敏感,覺得幾乎是一種長年來在優勢腔裡受到的歧視……
說到歧視, 我也承受過不明就理貶抑的對待。


⭕️茄子,我說「紅皮菜」,有人說這是鄉下人不懂得說「茄(kiô)」才這樣講。長大就知道,這純粹是地方稱呼不同。
⭕️肥皂,我說「茶箍(tê-kho͘)」,有人說茶箍跟雪文是不同的東西,不認識的人才把雪文說成茶箍;長大就知道,這就是地方上的稱呼,沒有所謂錯誤正確,就像我認識的所有人都叫立可白是立可白,硬要說修正液才正確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我生活的世界裡就是沒有人這麼說。


認識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的存在理直氣壯。


我身上分不清楚的腔調,亂七八糟的濫摻講, 其實也正是因為我是來自兩個家族的結合, 一種匯流, 並 #有著我自己的追尋在裡面。
知道了來源,就有一種清明。
都是愛的痕跡。
(還有時代的捉弄?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