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步,是他們脫離自己文化的開始。

本土語言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記者會心得

文:米花(台語路公關部員)


今天去教育部支持本土語言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的記者會。關於語言教育的記者會,這兩年來我也參加過幾個,不過原住民主場的就是不一樣,現場圓圈的隊形,加上麥克風大聲喊出的族語、歌曲,給人戰鬥力十足的感受。


原本部長叫我有機會就代表「牽囡仔的手,行台語的路」發表一些談話,但一去就明顯感受到強大的原住民氣場,我比較像是帶小孩經過的路人(?),但是還是要到場支持一下。


我在去之前,想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殖」?我想「殖」就是把一個觀念強壓在孩子身上。我們的主流教育放很少的心力 #讓孩子認識自己,大多是用功利的眼光來教育孩子。最近有點進展的是,教育內容開始會請大家認識台灣這片土地。


但認識自己,除了透過空間、時間(歷史),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語言。可惜的是,台灣孩子講自己的母語、在學校學習母語這件事,百年來困難重重,至今在民主的台灣仍是一大障礙。


現場一位原住民的大人說:「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步,是他們脫離自己文化的開始。」是不是滿悲哀的?雖然我不是原住民,但是每次多認識一點原住民文化,就感覺自己多認識台灣。


在之前的課審會的諮詢會議逐字稿裡,一位老師說“布農族有分社群,不過都熟悉”米呼米桑”,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好好呼吸嗎?」,他不是你好,他不是謝謝,他在講的事情是在我們族群裡面他跟人打招呼和祝福道別的時候,他會希望你好好呼吸跟活著。這麼美麗的對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方式,我們從族語學習可以學到這個。”


我覺得蠻美也蠻獨特的。可惜的是,台灣的主流教育不教這些多元文化,而是追求英語,還花大筆經費蓋英語情境中心,放著周遭都可以創造的台語情境、客語情境、原住民語情境不用,偏偏要做一個假的情境,學習英語。好吧!競爭力最大,沒有關係,但是為了競爭力就得消滅母語嗎?如果國中三年連一周一堂母語課都給不起,學生如何認識自己?或是我們教的,就是為了競爭,大家得 忘了自己、忘了母語?我認為這是徹底的「殖」教育。


我第一段說記者會現場原住民的氣場很強,但能否強到讓大家願意多認識一點原住民文化、支持母語入校到高中畢業呢?你覺得呢?你支持讓台灣的孩子透過本土語言的義務教育來認識台灣獨特的文化嗎?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