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孩的台語路經驗分享

文/圖:阿娟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記得在懷老大時,曾經跟先生的大學學長一家聚餐,那時他們旅英多年,兩個孩子卻說得一口流暢的台語。我才發現學長夫婦從小孩出生就堅持和他們說母語。

當時我和先生不時會討論各種育兒的話題,卻從沒思考過可以跟小孩「講什麼語言」。

我跟先生的母語雖然也是台語,但正如同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處境:即使大家出身不同的母語家庭,一旦外出求學或工作,卻幾乎都不約而同的轉換為華語,然後逐漸生疏,甚至洗掉母語的能力。如果沒有受到學長的刺激XD,我大概也會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用最常用也最主流的華語帶小孩。

在有了這樣的省思後,我跟先生決定要試著把自己的母語說回來,也希望孩子能透過學會這個語言,不只是理解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能從他們開始,創造這個語言新的內涵與生命。而這個傳承的工作,必須由我們「主要照顧者」自己先做起。

就這樣,在女兒出生後,我們開始調整自己的語言慣習,慢慢朝全台語邁進。

仍持續與原生家庭說台語的我,原以為轉為全台語應該不是難事,沒想到一碰到很多細緻或專業的詞彙,馬上陷入「失語」的狀態,我這才驚覺,台語流失的速度,可能比我想像中的更快也更嚴重。

幸好目前有許多和台語相關的書籍和網路資源,我們度過一段邊育兒邊找資料的時間後,就慢慢找回了語感,能運用的詞彙也越來越多。而為了落實全台語環境,我們也與娘家和婆家的爸媽溝通,希望他們能盡量和孫子說台語。

在這樣的家庭生活安排下,雖然外在環境仍以華語為主,但女兒在開始進入牙牙學語的說話階段後,她說台語的流暢和精準度,連很多長輩都會感到驚訝。

不過,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我也開始碰到很多台語家庭會碰到的「華語影響」的課題。

女兒在一歲半後,除了對外的親子活動更多了,也參加親子共學團,結交了許多好友玩伴。她開始強烈意識到自己使用的語言和其他朋友不一樣,對於華語有更多的猜想和好奇,我也發現她已能靈敏的從各種管道,獲取許多華語的詞彙與說法,讓她能和外界作各種人際互動、交流。

老實說,對於這件事(當時我戲稱為華語污染XD),我有一陣子非常焦慮。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她用華語會糾正她用台語外,也開始尋找與接觸「台語路共學」社團,為女兒安排更多台語的活動和同伴。

因為這樣,我和老公開始有了一些爭論,他認為女兒長大了,應該要有選擇「用什麼語言」的基本能力和空間,但我的深層憂慮是,假設什麼都不做交給大環境,那母語能力一定就是被強勢的華語慢慢吃掉啊!

以女兒的共學團內為例,起初我聽到有孩子跟女兒說,不要講我們聽不懂的話,或是因此而不能一起玩時,我的感受是有點錯愕,又有一點反抗的心情,心想為什麼你聽不懂我就不能說啊(我在想可能是一種從說國語運動產生的投射XD)?!

因為這樣,我跟領隊陸續聊了幾次,了解到孩子們對未經歷過的事物,感到不解、恐懼甚或有種自然的排斥感都是非常正常的,重要的是成人怎麼協助他們去認識或理解。因此,我逐漸能夠同理孩子對初聽到不同語言時,感到聽不懂、害怕甚至生氣的心情。

後來不管在團內或是公園,面對類似狀況時,我會盡量協助不同語言的雙方孩子翻譯,或用更簡單的台語去建立關係,試著幫彼此多搭一點橋。

過程中團內曾發生過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件是某孩子A對女兒說,因為他聽不懂台語所以女兒不能排隊。當時我似乎是反問那前面的外國小孩說英語你就覺得可以嗎?結果過一陣子,孩子A忽然跑來告訴我:我現在知道你們在說什麼了,是台語。

另外一次,是孩子B看著我跟女兒對話許久,忽然很認真的問我在說什麼話,我回應這是台語,她又追問為什麼不常聽到別人說這種話,於是我又跟她多說明了一些台灣查禁台語的歷史。

回想起來,我認為這些語言的互動經驗很有趣,不但呈現了適切的語言接觸經驗,能帶來更豐富的理解和感受,也能和孩子在學習其他新事物的經驗參考、對照。

同時,我也觀察到,對追求或希望維持全台語環境的家長而言,似乎有種氛圍是,擔憂孩子太容易被華語影響,因此會積極增加孩子台語聚會的頻率。

關於這點,領隊也提醒我,這有點像是帶孩子上課學東西,要很小心避免把課堂跟日常情境過度區分,他認為學習的主軸還是應該拉回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慢慢對話、琢磨,並讓那些說母語過程裡真實的折衝發酵,成為孩子心靈的養分。

說這麼多,總歸一句話,我想鼓勵所有想要或正在努力和孩子說母語(台語/客語/各原民族語…)的家長們,不要管你的母語變的有多破、多生疏、多久沒講了,從現在開始,請放心的跟孩子開口說、一直說吧!

我認為,這就是和小孩說母語運動最好的起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