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台語是很生活的事

文:淑婷(新莊台語共學團成員、第三場台語路經驗分享會參加者)

昨天帶著小孩去買新雨衣,想幫二寶試穿,她笑嘻嘻玩躲貓貓,年輕男店員過來幫忙,想送貼紙給她,聽到我和小孩的對話,立刻改以台語對二寶說:「Chit-ê sàng hō͘ lí.(這個送給你)」這是第一次有人(非家人)沒有先驚訝/驚喜/戲謔地問我:「你都跟孩子講台語嗎?」而是選擇直接以台語和孩子對話,我覺得很感動。

從今年一月開始跟著朋友上台語羅馬字拼音後,在夥伴的激勵下,我比較落實和二寶的全台語對話。我的老大目前五歲十個月,我雖然在他小時嘗試跟他說台語,但在環境支持不足,自己也沒有堅持下還是轉回華語。一直到二寶出生後,我才下定決心跟她說台語。她現在一歲十個月,開始會講話以後,我發現她華語台語交雜。老大則因為同時會聽到華語與台語,也學了幾句簡單的台語來「指揮」二寶。這個轉變,讓我更有動力加強家庭台語環境。

新的狀況是,外出時,我一邊和小孩說台語,一邊和店員或遇到的朋友說華語,有時忘了轉換,我竟然會無意識和店員說對不起(?)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實在無法接受,大家可以想像我察覺時內心多澎湃…

帶著這樣的內心衝擊,我開始和生活會接觸到的人說台語(帶著小孩的情況),和朋友自然轉換得更順利,甚至有些可愛的朋友見面時直接開口說台語,幫我增加練習機會😂。

一個月後,我發現真的沒有那麼難耶,至少買東西、上下公車和司機講話都能做到,真正忙著做事的人,其實根本沒空理你用什麼語言溝通(反正不是英文?),會特別關切我們的,全都不是我們對話的對象,都是路人,擦身而過的人。有人誇讚,有人驚訝,有人大笑,別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也有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說英文?

我每次都用一個朋友的話鼓勵自己:以前沒有華語是國語的年代,大家也是講台語求學問、到銀行辦事、出門買東西、在家裡聊天、夫妻吵架。一個語言的用途是很廣的,就看你何時何地用他,好好用,語言才能是活的,而非一種記憶或時代的緬懷。

和孩子講台語還有個好處,因為講得不輪轉,所以罵孩子的機會也減少了(聽得懂華語的老大還是會常被罵),我希望二寶以台語為主,就以苦勸的方式為主,講久了,就覺得這真是一種溫柔的語言啊。